近日包括苏州在内的多地水域出现种种“怪事”,事后证明均与不当放生有关。放生有讲究,弄不好以爱护动物为出发点的放生就成了“杀生”。所以放生应该多一些“教科书式”的规范意识和科学方法。
自古以来,民间就有放生的习俗,体现了保护自然、爱护生命的价值观。时至今日,放生仍然是爱心人士表达关爱动物、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。但现实中,由于人们对放生的科学认知还比较欠缺,盲目放生、随意放生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,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小型的生态灾难,让放生违背了本来意义。
实际上,放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“技术活”。哪些水域适合放生?放生可选择哪些水生生物种类?放生多少量才算合适?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。科学的放生应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条件,既要充分考虑动物的天性、习性,也要考虑季节、时段、天气、地点、环境容纳量等多重因素,并不是简单将动物放归野外。也就是说,科学放生需要专业的人来做,并不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腔善意、爱心就可以干好的。
放生乱象遍地都是,与放生参与者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有关。很多放生参与者追求的本是自然更和谐、更健康一点,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,结果却适得其反。其实,放生是善举,是“技术活”,有必要对放生行为加强规范和引导。有关部门可以提供专业指导,并明确放生条件,以提高放生行为的专业性。此外,还可以设置“放生引导点”,对放生行为提供督导人员等。
近日,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,修订草案二审稿拟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放生行为。立法进一步规范放生行为,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放生的科学认知,最大程度避免各种放生乱象。相信随着法律的进一步完善,法律的刚性被释放出来,科学、规范的放生会逐步成为一种自觉。(苏报融媒评论员 苏 木)